Sunday 29 June 2014

好久沒出國看看


我並不是一個經常出國旅行的人,對於日本的印象雖然熟悉,但也僅止於年幼時與家人一同參與的旅行團以及台灣對日本各種文化的嚮往使然。而年紀稍長後,雖始終不曾真正動身去哪,但對於「自己旅行」這件事早已充滿想像,這次難得有機會安排一個短時間的日本行也才真正讓我開始去體驗台灣人口中的那個最具「國際水準的亞洲國家」。

雖然不曾以背包客的方式出國旅遊,但畢竟不年輕了,再加上工作時偶爾會往返大陸地區工作,所以對於搭機、安排飯店等等並不擔心,可能也是因為「日本」這兩個字在台灣實在出現的太頻繁就如同台北高雄一般了吧,所以說實在的在日本我並沒有太多的驚喜,那種感覺就好像教科書裡從小到大都跟你說中正紀念堂有著寶藍色的琉璃瓦,雪白的牆身,諾大的圓拱門上以金色的書法刻著中正紀念堂,等到你真正到了台北發現就是跟教科書上寫的一樣。


東京也是。

在這個城市你會發現那些原本我們以為做不到的「大事情」、「小事情」都在這裡發生,你以為那些人們不會接受的建築、蓋不出來的空間、保留不住的歷史、不夠務實的想法都一幕一幕的在這個城市上演;而那些我們認為可以被原諒的陋習、無法被約束的行為、跟不得不接受的人性在這裡似乎都顯得不可思議,這幾天更深刻的體認到為什麼這個隔著三小時飛行時間的島國會如此地讓我們趨之若鶩,她就好像一個資優生一樣,把你每一道難解習題都用工整的計算式寫在答案卷上讓你目瞪口呆,而這樣的國家依然同樣的有著強大光明背後的陰暗面,所以他的表現雖然讓你吃驚卻又不至於失真到彷若虛擬。

不過我卻好像瞥見了這強大文明背後的疲倦。




東京晴空塔的展望台平均一天有17730個人進場(展望台於2013年12月於開幕後第564日突破1千萬人次到場),從進入展望台前到展望台內的服務人員隨處可見的用平緩有禮的語氣一一向遊客說明、打招呼,搭配的是臉上彷若畫上去的甜美微笑,但在那些微笑背後我看到了好幾張掩飾不了的倦容,我想起了「壓抑的日本人」這幾個字,或許這是文明的副作用吧,或許大家會說在台灣可以看到現在漢人僅剩的禮節與文明,但絕對不會說可以在日本見到亞洲人的進步,和大多數日本人一樣,我打從心底認為日本與台灣所在的亞洲其他國家徹頭徹尾的不同。

我常常跟人家提到「DVD區域碼」這個有趣的現象,我們播放的DVD外盒上都有一個區域碼,來分辨這片DVD光碟是在哪個地區發行並且可以被播放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平行輸入的問題),在台灣發行的DVD區域碼為「3」與香港、澳門、韓國、東南亞相同,這意味著這片DVD只能在這幾個地方播放得出來(當然如果你使用其他地方的區域碼搭配符合區碼的播放器一樣可以播放),當年SONY的PlayStation 2遊戲機剛發表時就因為第一批生產的機器沒有為個別地區進行鎖碼,造成首批機種得以播放全球不分區的光碟片而喧騰一時。

中國大陸的區碼是6,美加地區的區碼是1,國際航班、客輪使用的區碼為8,至此我認為其分類都有跡可循,那日本呢?

日本的區域碼是2,與歐洲國家、法國海外領地相同,區域碼的制定是由美國八大影業(華特迪士尼公司、索尼影視娛樂、派拉蒙電影公司、環球影業、華納兄弟、二十世紀福斯、米高梅、聯美)所制定,我不知道為何日本與亞洲其他國家不同而是獨自與歐洲各國被歸類為同一區,但我認為日本自維新後到二戰時期向世界宣戰時,早已不認為自己是當時積弱的亞洲國家了,他們或許早已打從心底認為日本屬於「歐洲列強」。

和對岸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相比,也許我們的歷史文化背景顯得單薄,我們沒有帝王格局的紫禁城,沒有淵遠流長的古老國際大城長安城的痕跡,也沒有被世界各地學者研究的中國文化遺址;台灣的歷史早期與中華文化牽扯,如今想要走出特色又顯得不夠厚重,而相比另一邊的日本,雖然這三個被海區隔的國度有著不盡相同的歷史背景,卻看得見相同的痕跡。

就好像一杯冰水從杯緣凝結了水珠,滲透到墊在底下的三張紙一般,一張是中國、一張是台灣,一張是日本。
我認為近代的中國依然在消耗自古以來累積的文化力量,直至近幾年文創的觀念在中國隨著經濟發展被帶起這樣的消耗才有了改善,不過可惜的是現在國際上早不再稱那片秋海棠為禮儀之邦了;而台灣因為政經歷史的物換星移,亟欲的想要定義出「沒有中國的台灣」是怎樣的輪廓樣貌,使得許多二三十歲以上的台灣人(小學作業本上還印著"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那一代)面臨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認同,如果台灣的文化不是漢字、漢人、民居,那...是甚麼?


相較之下,日本似乎單純的多,他們從不掩飾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影響的事實,他們的文字會讓你有漢字也有成為國際語言潛力的錯覺,他們的宮廷建築甚至保存的遠比中國、台灣這兩個漢人國家還要細心,你可以見到現代建築中間夾雜的木造榫接牌樓,就如同英國的千禧橋盡頭矗立的聖保羅大教堂那樣衝突的令人震撼,喔,或許這樣對文化歷史的在乎也是他們與歐洲列強並駕齊驅的原因之一吧。

對於「現代化」這件事,雖然日本不可避免的也必須師法西方,但日本特有的嚴謹卻讓亞洲的「現代化」樹立了難以追趕的典範。

其實現在人對於二戰的記憶大多只停留在歷史課本,對於當時的兩大邪惡國家(現在好像變成美國跟中國...)德國納粹跟日本皇軍可能僅止於文字的感受,但周遭始終少不了以下的比較:德國的工業水準真的很高,日本的也不錯、有機會可以去看看德國的設計,或是日本的、買東西最好是買德國製的,不然就買日本製的~

到底是怎樣一絲不苟的民族性造就了他們侵略的歷史以及卓越的工業技術?我不敢說這樣的民族性格是不是好的,但我可以肯定一點是這樣的民族性格是「規矩」的,道路品質市容種種我就不再吹捧了,日本人的組織邏輯能力相當強,東京地鐵密布遠遠超過台北車站,但指標相對清楚易懂;日本的視覺美感也一直被大家認可,國際三大設計大獎其中一個就來自於日本。


不過有一點讓我意外的是當我造訪被評選為世界十大最美麗書店的蔦屋書店時,發現這個地方完全就如同台灣的誠品書店一樣,雖然其獨立的建築群顯得更有特色,但基本上室內的氛圍與台灣誠品相差無幾,這對早已習慣台灣誠品在生活中的我來說相當振奮,或許意味著哪一天台灣的常民生活也能夠充滿設計與美感吧;不過即使誠品做得再成功,還是有一點與日本差距甚大,即是最根本的商品。

撇開歐美進口商品不談,許多日本進口到台灣的書籍文具理所當然地都比日本國內高價,而這些商品卻是提升我們誠品書店水準的要角之一,相比日本與台灣的所得,這樣的差距就更顯得矛盾了...

這個地方可以看到台灣文創力的現況縮影,我們是有能力做出具水準的物件如同早已深植台灣的誠品書店跟近幾年崛起的日出集團等等,但要像日本這般具有深厚文創設計資源,需要的不只是如同誠品這般的「殼」,我們更需要的是能夠在誠品內與日本舶來品一同販售、展示的商品。

突然想到台灣現在設計界的「台灣之光」現象,隔一段時間可能就會有一個台灣人(也有可能只是台灣籍)在各個創意設計領域在國際上得獎出名種種,但綜觀這些獲得國際認同的作品通常都有一個特色,就是「不像台灣做的」。

當我們看到一件設計精美的工業產品時,也許會猜測這也許是德國製的吧;要是仔細留意,如果一件設計、產品相當的獲得好評,當人們知道出自台灣,國際的反應大多是「相當驚訝這是出自台灣的設計」,這句話乍聽之下充滿了讚賞,但仔細推敲,另外一面不就表示「台灣鮮少做出水準之上的作品」嗎?

因為日本人做出好設計理所當然、德國人做出好設計理所當然,英國美國甚至泰國做的可能都理所當然,但是為甚麼如果來自台灣就讓人驚訝?

也許深受民族性以及人民的美感、視野影響,對於台灣當地的客戶,設計師徒有想法卻無法實現,我們鮮少有人願意做出「不尋常」的東西,原因很多,結果就是我們總是讚歎國外的設計能量源源不絕的湧出,同時卻反覆的做出自己都覺得不怎樣的東西,我永遠記得當我和一位在歐洲讀品牌管理的朋友講到台灣大多只講求做出「務實的設計」的設計態度時,他只回了我一句「這還不夠務實?難怪台灣越來越醜了。」

我相信每個國家都有他遇到的困境以及失敗,我們每個人要是有機會,實地的去看看這些國家的美麗與哀愁也許會對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的國家有更多的想法,這次去日本與一位在日本待了六年的學姊見面,她講了一句話至今我仍然印象深刻。

「我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回去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