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各行各業的現象,至少在空間設計工作這行常常碰到老闆、講師甚至教授都會有意無意的提到,學校教授的都缺了業界真正需要的技能,諸如不知道木工用幾分的板,砌磚水泥砂漿的比例,不知道大理石的砂漿有多厚種種相當「基本」的常識,說真的,我不反對,我甚至可以為那些發言起立鼓掌,但是實際上,這些學校教不到的在那些新一代設計師踏入職場後終究會被高壓式的重複作業給教會,但是學校現在教的,是你踏入業界後有可能再也不會有人告訴你的知識。
因為你讀的是「設計學院」
不是工程學院、木工學院、泥水工學院、油漆學院,四年的設計學程,基本設計、室內設計、專題設計課每個禮拜都排了一個下午到一整天的課,有時候還會上到晚上八九點,而材料構造、空調設備等等課程幾乎整整四年只排了半個學期一個禮拜兩堂課(更不要說那些英文、國文、歷史課),設計系學生的時間就是那些,這只是基本的課程配比罷了。因此一個設計系的畢業生,不知道這些在業界的眉眉角角,其實大家並不需要演的大吃一驚一般。
所以當我常常在耳邊聽到「不知道學校都是在教甚麼」、「這麼基本的都不會」、「你看,這就是學校教育的問題」,我往往不以為然,那是對方把這門設計學問看得太狹隘,誤會了只要知道工班的手法、施工的法則,知道系統板都用哪些厚度、知道砌磚工程一天的限高多少、知道天花板上的角料如何排列就可以做好設計。
當然這些都是一個在業界長時間接觸線上案件的設計師所必須理解的我不否認,只是這些都只是為了解決設計師設計方案的眾多方式之一,我常常以兩種不同的業界工作者做比較,一種是從設計入門的從業者(設計系的畢業生),一種是從實作入門的從業者(中途轉行、相關產業跨足的人)。
設計系背景的設計師從基本設計學起,第一堂課老師要他們去尋找生活中周遭的「元素」去轉化、呈現,不見得是要設計出甚麼「東西」,但是請你就你所觀察的,擷取、轉化;而另一種設計師就像一般剛踏入職場的設計助理一般,從丈量工地、抄施工圖、跑工地這些「基本工」開始做起,久而久之第一種設計師花了一年到兩年的時間在研究點、線、面之間的關係,從路邊的影子到想像空氣的流動、水的形態、社會行為的供需,甚至是絞盡腦汁在如何將氣味具體化,如何讓這面牆不只是一面結構體,而是隱含了各種各樣的設計目的。
而第二種設計師在花了一兩年後變成熟悉各種材料限制、工法的老手,他會知道我地面要預留幾公分因為他要貼大理石,他會知道天花板要降多少,因為裡面有空調機,把天花板設計的損料消耗最少,磁磚貼完牆面剛剛好。
這就是差異。
設計公司需要的不是一個跟你探討空間哲學的新人,而是要一個可以立即上線的助理,所以不論你待多久,都不會有人跟你講學校告訴過你的那一套,自然而然你也不覺得那重要。
但是,設計的本質是甚麼?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線上需要的的確是第二種人,他熟悉當下的材料工法,以此去做出最合宜的設計;但是「未來」需要的是第一種人,真正去思考設計目的跟設計內涵的人,因為最初衷,應該是設計去解決人們生活的問題,應該是要讓材料去配合你的設計,讓工程去解決設計上的瓶頸,而不是反過來。
你今天會說因為磚牆厚度是12公分,所以我設計圖就只能畫12公分;那明天就是可以說因為走廊上有一個大洞,所以我們大家就繞過去不要走好了;乍聽之下相當合理不過,但是細想,走廊上有洞造成人類行為使用上的不便,是不是要靠設計去解決,而不是單方面的反過來要求人類改變行為去屈就現況,而今天你畫12公分厚度的牆,也應該是要你認為設計上需要所以你如此設計,而不是因為磚牆就是12公分所以你設計12公分,那如果我今天需要10公分厚度的牆、需要5公分厚度的牆呢?
以上的比喻也許有點難懂,換個說法好了。
你面前的桌上擺了三支不同粗細的筆,A君相當熟悉這三支筆如何使用,每每作畫都用這三支筆揮灑,而B君一樣面對這三支筆,但是由於沒有人告訴他作畫只能用這三支筆,所以他畫出需要用到第四第五種筆的畫,他只好把眼界放到桌子外面,去尋找第四種筆的可能,最後有人解決了B君的需要(設計需求),所以他的畫作上出現了第四種筆的筆觸,他讓工具去改變而解決他的設計問題,而A君的畫作依舊可圈可點,但是始終跨不出那三支筆的限制。
這是我想說的,「基本」
不要把設計的基本,跟工程的基本搞混了,縱使他們永遠是緊密連結的。
喔,對了,對於那些認為請來的畢業生都不能用的人我想告訴他們,你可以用請畢業生的薪水去請安藤忠雄來幫你打工,我想你一定會相當滿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