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February 2015

【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人類世界建立了太多邏輯卻同時有許多不合邏輯的事情存在,就像steve jobs的自傳好像大家都得人手一本,翻拍的電影討論不計其數的今天,卻有人到現在還不知道Alan Turing這個人是誰。

這部以真實故事改編的自傳式電影以西方世界常見的二次世界大戰做為背景,揭露了在戰場後面以智力做為武器的學者的故事,而除了這條主線故事外,有幸現代社會的開放,讓這部電影得以探討主角Alan Turing的同性戀議題,而這樣的性取向也間接的造成了Alan Turing在當時社會風氣下被扼殺的人生。


在連call機都沒有的那個年代,Alan Turing在現代人眼裡其實就是一個宅男無誤,一個生長在傳統經典有質感英國的宅男,而且是非常聰明的那種,當時還沒有「電腦」這個辭彙,他即在近一個世紀前就提出了「機器會思考嗎?(can machines think?)」的論點,他認為機器可以透過不斷的模仿產生思考的模式,這有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人工智慧,我們告訴人造的機器思考是怎麼一回事之後,他就能夠用我們告訴他的思考規則去思考我們沒有思考的事,就像我們把九九乘法表的規則輸入電腦,他自然可以算出一千九百八十三兆乘以兩萬四千七十九億的結果是甚麼,即使我們不用事先輸入答案給他。

他提出了一個測試機器能否真正思考的問答遊戲方式,透過反覆不斷的問與答,讓機器從提問者中不斷的去學習提問者的問題,接著不斷修正自己回答的答案,到了最後我們會分不出來回答問題的是機器還是人類。

而本片的重點之一「圖寧機」(Turing Machine)可以算是現代人工智慧的原型,當時盟軍被德軍出奇不意的攻擊死傷慘重,雖然每天攔截到德軍的電報,但都被當時最複雜難懂納粹密碼機「Enigma」加密無法判讀,Enigma加密過的密碼有159000000000000000000(159 million million million)種排列組合可能,英國政府聚集了當時最頂尖的各領域學者想破解德軍電報的密碼,但面對號稱最難破解機器加密過的密碼,光是不停的計算就必須花掉許多時間,尤其是德軍會在每天的午夜更改編碼的規則,接著在凌晨六點收到第一封電報這意味著在要是18小時之內無法解密那一整天的計算就付諸流水。

當大家致力於用人腦思考去破解機器加密的訊息時,只有Turing認為應該由機器去破解另一台機器,所以他不像其他人一樣用人腦去思考解謎,而是想設計一個可以解謎的機器,而本片用了近三分之二的時間終於成功的用圖寧機破解了德軍的密碼,但除了技術面以外,更困難的是他們不能去阻止每一條他們破解的德軍攻擊,因為他們要讓世界認為Enigma依舊無法破解,他們才得以在德國不起疑的情況下繼續的破解Enigma的密碼。(個人認為這有點像蒙娜麗莎騙局)他找上了英國MI6,讓二戰期間那些透過解碼的軍事行動包裝成英國情報局的情報工作成果,成功的向世界隱瞞了圖寧機的事實。

而每一位強大的天才都有比這些「天才」更無奈的生命,圖寧以Christopher命名這台機器,那是他年輕時暗戀男孩的名字,在從小被欺侮的童年中,對Christopher的愛戀可以說是支撐他一生的柔軟力量,一個讓他還可以保有冰冷數學家外表下細膩感情的力量,也許就因為這樣,他可以用他的天才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可能,而諷刺的是二戰之後因為他的研究被視為最高機密,所以圖寧並沒有成為那些受人愛戴的二戰英雄,反而因為同性戀性取向被英國政府定罪。1954年逝世享年41歲的圖寧直到半個多世紀後2009年英國首相布朗才公開代表英國政府向圖寧道歉,到2013年的12月才由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赦免他因同性戀被判的罪。

飽受迫害的圖寧的死因是吃了浸泡氫化鈉的蘋果,這也讓大部分人相信蘋果公司那顆咬了一口的蘋果LOGO是源自於此,可惜賈伯斯當年接受BBC電視專訪時說"It isn't true, but God, we wish it were."

當初軍方面試27歲的圖寧時稱他為天才。
圖寧:我不會這樣評論自己。
上校:你幾歲在劍橋大學做研究?
圖寧:24歲。
上校:那這些論文是甚麼時候發表的?
圖寧:23歲。
上校:你不覺得這就算是一個合格的天才嗎?
圖寧:牛頓發現二項式定理時22歲,愛因斯坦發表了四篇改變世界的論文時26歲...如果要我說...我不過勉強和他們平手。
上校:你在開玩笑嗎?
圖寧困惑的看著上校:你希望我開玩笑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